詞評:浮生若水
2008/03/13

近日無線播放的劇集《太極》經常播放一首插曲《浮生若水》,好似幾好聽,詞中以水為喻似滲有老子《道德經》的哲學思想!翻查一看,《道德經》第八章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再與歌詞比對,原來詞中所言不過是借《道德經》第八章延伸的意思,與老子思想的大道還有一大段距離,至少還沒有那種超脫於世俗的感覺,但與劇集聚焦於太極功夫也可說很貼切。詞句中偶有沙石,以林夕的手筆,似乎可以寫得更好,但綜觀來說仍為不俗之作,若歌詞與老子的說法更接近將會有另一種層次!略評如下:


論詞:
「任潮浪再巨 也終歸跌碎」─好句,形容得很實在。
「何妨學習輕舟懂得戲水」─單是這句並無不妥,但整首詞是「以水為喻」,卻道學習小舟,如果能從水的角度學習,意境上更能完美。
「假使所愛流離在對岸」─「流離」的旋律成了「漏離」,但可接受。
「離離合合悲悲喜喜似水 別強擋」─精句,疊字應用增強了效果,和旋律配合得很好。
「善莫善於水...將恨意歸空」─詞人把副歌拿涅得非常好,古語的味道與意互相映襯,令聽者有深刻的印象。
「善莫善於水 輕與重 也借勢推送」─「重」的音只能為重要的「重」而非要表達的輕重的「重」,但只算是很小的瑕疵,未對理解造成明顯障礙。
「不爭先氣度才無貯備」─比較兀突的一句,「貯備」一詞並不太恰當,效果欠理想。
「永遠不 執於友敵才無固敵」─「不執於」是停頓位給斷開了兩截,有少許勉強而為之感,「固敵」的未合韻,效果是是一般。
「浮沉順逆轉身不沾背影 像泡影」─前半句「浮沉順逆轉身不沾背影 」營造的氣氛相好,遺憾是「像泡影」實在難明白其所以,錯失了一個好句,
林夕這首詞終究是中上之作,但其中不知是有意還是我多心,感覺林夕的詞始終寫出佛家思想的味道稍多於老子《道德經》的思想,尤以「磨到頑石也溶 將恨意歸空」最有這種感覺!


論唱:(有些發音其實容許用正音唱出,故歸納為唱的瑕疵)
「我兩手 一轉勢便浮浪午睡 任潮浪再巨 也終歸跌碎」─「浮浪 / 潮浪」唱成了「浮狼 / 潮狼」;「終歸」唱成了「終鬼」。
「容大莫大於水 將壓力 化清風」「容大莫大於水 山與岸 亦蓄擁」─「化清風」、「亦蓄擁」突如其來的高音、假音輕微地破壞了歌曲整體的和諧。
一直覺得林峰的唱功在TVB演員中算是屬於好的一個,這首歌的發揮可說是恰如其份,如果能修正上面的小瑕疵應會更佳!


歌名:浮生若水 原唱:林峰 語言:粵語
作曲:鄧智偉 填詞:林夕


即使身處逆流未畏懼
我兩手 一轉勢便浮浪午睡
任潮浪再巨 也終歸跌碎
何妨學習輕舟懂得戲水


假使所愛流離在對岸
我的心 肯輕放便難被碰撞
為誰而震盪 沒法收便放
離離合合悲悲喜喜似水 別強擋


善莫善於水 輕與重 也借勢推送
柔弱莫弱於水 水轉動 卸去了心痛
容大莫大於水 將壓力 化清風
磨到頑石也溶 將恨意歸空


不爭先氣度才無貯備
永遠不 執於友敵才無固敵
動搖沒法靜 要懂得用勁
浮沉順逆轉身不沾背影 像泡影


善莫善於水 輕與重 也借勢推送
柔弱莫弱於水 水轉動 卸去了心痛
容大莫大於水 將壓力 化清風
磨到頑石也溶 將恨意歸空


善莫善於水 水向下 退了也可進
柔弱莫弱於水 水舞動 哪裡要操控
容大莫大於水 山與岸 亦蓄擁
直到頑石失蹤 至望見清空
有你的詞評,才知滲有道德經的意味,thx.

但....
"無貯備"當然怪,因為原詞是"無處覓".....(參看tvb電視的字幕)

任潮浪再巨,也終歸跌碎,何妨學習輕舟懂得戲水
水也有怒的時候,人也是,何妨懂得駕駑自己的情緒


金剛經有一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泡影正是這裏的泡影.致於整句佛語何解,可上網一查.

理解多一點,瑕疵少一點.
11/4/08 10:49
喜歡你的詞評, 多謝!

大部份我都是同意的,上面匿名的意見也是我的想法,參看tvb電視上的字幕,驟看還有以下兩字是需要修正的...

[不執於有敵才無固敵]
應該是
[不執於有敵才無敵]

[容大莫大於水 山與岸 亦蓄擁]
應該是
[容大莫大於水 山與岸 亦簇擁]

[何妨學習輕舟懂得戲水]正如匿名說,意思上我都是這樣意會的,可是唱上口就有點'click',(不好意思,我就是不太會用詞)

還有的是, 第一句的音調用詞很沉, 很憂鬱, 以致整體都很放不開, 佛道都不是。
17/4/08 09:18
我覺得無必要刻意寫得較貼切某個思想(佛家/道家),就好像寫論文,你可以參考別人的理論,有reference,但你不會把別人的理論照板煮碗依樣胡蘆的寫出來,我相信林夕寫這首歌的時候是理解了多於一個傳統思想然後再加以自己的詮釋的,沒什麼問題。所以你的很多觀點我都不敢苟同,反而有點「雞蛋裡挑骨頭」,有什麼意思?
30/4/14 00:28
我覺得無必要刻意寫得較貼切某個思想(佛家/道家),就好像寫論文,你可以參考別人的理論,有reference,但你不會把別人的理論照板煮碗依樣胡蘆的寫出來,我相信林夕寫這首歌的時候是理解了多於一個傳統思想然後再加以自己的詮釋的,沒什麼問題。所以你的很多觀點我都不敢苟同,反而有點「雞蛋裡挑骨頭」,有什麼意思?
30/4/14 00:28